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预期,下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“两难”问题增多。在此形势下,楼市调控如何“迎难而进”?

  从4月中旬中央出台房地产调控新政至今已近百日,市场仍处在深度博弈之中。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扬“补涨论”。

  在实体经济曲折复苏的背景下,半年房价数据终现“拐点”,市场上出现了“三套房贷松动”等难辨真伪的信号,以及类似“房地产调控政策即将松绑”的论调,已持续3个月的房地产调控到底是“收”还是“放”,“两难”楼市如何调控?新华社文章昨天指出:专家认为,从历年对楼市调控的过程看,地方政府、银行、开发商在内的多种强势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也不可小视。

  “两难”楼市如何调控

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今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.4%,涨幅比5月份缩小1.0个百分点;环比下降0.1%,5月份为上涨0.2%。

  考虑到去年6月份房价已在“小阳春”的基础上开始迅速上涨,今年11.4%的同比涨幅明显说明房价仍然处于较高位置,即便相比5月份略有下降,楼市“拐点”的说法也尚难定论。

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副主任珏林13日在“透析新政效力”论坛上表示,4月份开始调控至现在大约三个月,虽然有阶段性成果,但还属于刚刚起步,和国家应当达到的效果还有很大的差,还得持续、坚定地调控。

  但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超过预期,下半年宏观调控面临的“两难”问题增多。在此形势下,楼市调控如何“迎难而进”?

  这是新华社昨天播发的《直面楼市深度博弈——房地产市场新数据解读》一文中所提出的问题。

 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认为,数据表明,调控政策在短期内已初见成效。但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,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,目前要的任务是稳定市场预期。

  “本轮调控在抑制投资性需求方面达到了效果。”某业内人士说,“但一些刚性的购房需求也被抑制了,后期应加大市场供给。”

  一些地方政府宣扬“补涨论”

  稳定市场预期的同时,稳定政策预期也是决定调控效果的一大因素。

  目前在京沪广深四大房地产重镇中,除上海外均出台了落实中央调控的政策细则。上海也在昨日转发住建部等三部委有关二套房贷认定标准的通知,要求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住宅差别化信贷政策,同时进一步细化上海市核查借款人家庭住房情况程序。

  这些地区成交量已经出现了明显萎缩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北京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31.5%,上海下跌35.8%,广东的跌幅为3.2%。但京沪广深的房价同比涨幅依然处在5.8%~13.5%的较高区间。

  但更多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仍有待加强。

  据新华社报道,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宣扬“补涨论”,用买房落户等政策来拉升地产业;有的地方则动辄卖地“造城”,大手笔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“土地依赖症”未有改观。

  而中国不动产研究则认为,在新政的作用下,购房者观望情绪依然浓厚;而开发商对于后市预期依然看好,企业资金链并未像两年前那样吃紧,买卖双方对峙博弈还将持续一段时间。

  在重点城市房价尚未出现明显松动的情形下,多方观点趋于坚持调控方向,稳定市场预期。

  已持续3个月的房地产调控到底是“收”还是“放”,调控应如何发力?

 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担心,“放”可能使得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,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价格出现新一轮报复性反弹,而过度“收”显然也会伤及经济。

  楼市或步入“渐进疗法”

  房地产业到底会不会拖累实体经济?

 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:“中国住房市场要经历一个相当的调整期,去消化前几年形成的价格泡沫,使之回归与经济基本面及居民家庭支付能力基本协调的水平。如果宏观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,这个调整期可能还会延长。”

  还有人表示,从历年经验来看,处理好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,是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。在“两难”形势下推进调控,重点之一是落实保障性住房计划,强化政策的执行力来干预市场预期。

  不少专家认为,楼市走向理性回归的步伐有多快,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的总体走势。从历年对楼市调控的过程看,地方政府、银行、开发商在内的多种强势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也不可小视。高房价问题不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,上关乎数万亿元的商业贷款和个人贷款,下涉及几十个相关行业,中间还夹杂着千家万户。专家表示,楼市调控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,能采用“渐进疗法”。